|
|
漢語是韓國人發明?學者:爭發明權是心虛的表現 |
|
時間:2011-4-27 9:04:01 |
|

《環球時報》報道,73歲韓國語言學泰斗陳泰夏近日在接受newdaily網站訪問時,稱漢語是韓國祖先發明的,引來激烈爭論。 從端午節“被韓國”算起,中醫、《史記》、蚩尤、圍棋等中國古代的文化符號,先后被打上韓國標簽,這些大大有悖于歷史記載和民族記憶的“說法”,令中國網友們不禁質疑:“還有什么不是韓國發明的?” 值得重視的是,陳泰夏在韓國學界名望甚高,他熱心推廣漢語教學,在大學擁有40多年教齡,是位詩人,還精通篆刻,對中國文化有深厚感情。他對漢字發明權的觀點,在韓國有一定的輿論基礎。在網上的長篇報道中,他引經據典,言之鑿鑿,頗見理論功底。 那么,漢字究竟是誰發明的?為此,本報專訪了學者高巍。 現實中的韓國與網上不一樣 1995年,高巍曾受邀訪問韓國,當時正辦圖書博覽會,中國版的經史子集、傳統醫藥等方面的書籍特別受歡迎。一位60多歲的韓國老人拉著高巍,用筆在紙上寫下“中國文化是韓國文化的根”,以表達敬意。 現實中的韓國人與網上區別非常大,當時韓國許多小學都學漢語,3至4年級便基本能看能寫,他們非常重視中韓文化的淵源關系,并表達了謙遜的態度。 據高巍回憶,參觀青瓦臺時,當時金泳三總統辦公室內一面墻上裝飾的是鳳,導游解釋說,因中國文化以龍為尊,為表示謙遜,故只用鳳。到濟州島旅游,那里有很多龍的雕像,導游特別說明,這些龍是四趾的,比中國皇家龍紋裝飾的五趾要少。 “從整體上看,韓國對傳統漢語文化圈有認同感,并承認中原地區是這個文化圈的中心。”高巍認為,這些年之所以出現一些爭執,在于經濟發展后,少數人有種不服氣的情緒,但客觀上又無法割斷傳統文化血脈相連的關系,只好不顧歷史事實,用自己的想象來美化、歪曲過去。“這并不是一種健康的心態,有了這種心態,類似的奇談怪論還會不斷被制造出來。” |
|
|
 |
熱門產品 |
|
|
|